近日,一則關於CBA賽制可能迎來重大變革的消息在籃球圈不脛而走,據透露,中國籃協不僅計劃將比賽時間從現行的單節12分鐘改為與國際籃聯(FIBA)一致的10分鐘,還擬在每場正式比賽後增設一個時長為10分鐘的“第五節”,專門用於鍛煉在常規時間內出場機會有限的年輕球員,這一被稱為“效仿新西蘭籃球聯賽Rapidleague模式”的提案,迅速引發瞭俱樂部、媒體與球迷的多方關註

這一改革構想的背後,是中國籃協希望以CBA為杠桿,撬動中國籃球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升級,事實上,關於CBA是否應與FIBA規則全面接軌的討論,自2023年起便不絕於耳,時任中國男籃主教練喬爾傑維奇就曾指出,CBA比賽時間長但強度不足,導致球員在國際賽場上難以快速適應節奏,而在世界杯失利後,亦有俱樂部管理層直言,將比賽壓縮至40分鐘,有望提升球員專註度與比賽強度,從而增強聯賽的整體競爭力

然而,真正引發熱議的並非比賽時長的調整,而是那個略顯突兀的“第五節”,據瞭解,這一設想借鑒瞭新西蘭籃球聯賽在2023年推出的“Rapidleague”模式,新西蘭方面將這一節次安排在賽前,旨在兼顧比賽內容、年輕球員鍛煉與賽事資源的高效利用,形成一種“加量不加價”的觀賽體驗,而新西蘭U17男籃在2024年國際籃聯U17世界杯中斬獲第四名,陣中絕大多數球員都有過Rapidleague的參賽經歷,也被視為該賽制成效的有力佐證

盡管如此,不少CBA俱樂部總經理對此仍持審慎態度,在他們看來,新西蘭並非傳統籃球強國,其賽制創新剛起步,成效是否可持續尚待觀察,而CBA本身已設有CBDL(中國籃球發展聯賽)作為年輕球員的練兵平臺,再於職業聯賽中增設“第五節”,是否屬於畫蛇添足?有俱樂部代表坦言,目前雖未收到正式通知,但“風聲”已至,且語氣中透露出籃協決心已定,俱樂部唯有接受的意味

縱觀CBA多年來的改革歷程,從主客場制到賽會制,從外援政策到比賽時長,幾乎無一不伴隨著爭議與嘗試,而此次“第五節”的提出,再次將聯賽改革推至輿論中心,筆者認為,任何賽制的調整都不應脫離其根本目標,是否真正有利於球員成長、是否提升比賽質量、是否推動中國籃球整體發展,新西蘭的案例雖具啟發性,但各國籃球土壤、聯賽體制與人才結構不盡相同,簡單照搬未必能收獲同等效果

在這一系列討論中,那位向媒體透露風聲、並積極推動與國際接軌的“籃協人士”,實際上體現瞭一種難能可貴的改革意識與責任擔當,盡管外界對具體措施或有異議,但其背後推動中國籃球進步的初心值得肯定,他不僅在嘗試打破固有思維,引入國際經驗,也在不斷試探行業反應,尋求最優路徑,這種在體制內仍保持開放思維、敢於試錯的姿態,正是中國籃球在低谷中亟需的行動力

誠然,改革需要勇氣,但也需程序正義與科學論證,CBA已於數年前實現“管辦分離”,重大決策理應由董事會與股東會共同商議,即便在授權期內,程序上的透明與民主,仍是保障聯賽健康發展的基石,籃協在推進任何賽制變動前,若能充分聽取俱樂部、球員、教練與市場等多方意見,進行系統評估與局部試點,或能最大程度凝聚共識,降低改革阻力

中國籃球的振興之路,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,無論是賽制創新、青年培養,還是聯賽運營、國傢隊建設,都需要持續而穩健的推進,而“第五節”這樣的議題,或許正是中國籃球在探索中前行的又一個腳印,我們期待的是一個既接軌國際、又契合國情的CBA,一個真正能成為中國籃球人才搖籃的職業聯賽
